- 曾楠;張云皓;
象征符號是國家認同建構的重要資源,政治儀式作為象征符號的集合,在國家認同建構中具有獨特作用。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為考察對象,從理論邏輯與個案考察分析中,可以得出政治儀式通過記憶生產與再生產、觀念生產與再生產、權力生產與再生產,與國家認同之民族認同、文化認同、政治認同形成內在呼應,是國家認同的象征建構。新時代合理挖掘時空資源、強化記憶生產與再生產;有效提升傳播效能、強化觀念生產與再生產;科學運用儀式操演、強化權力生產與再生產是政治儀式建構國家認同的運行啟示。
2020年06期 v.37;No.193 5-11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30K] [下載次數:56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21 ] - 鄒麗娟;趙玲;
邊疆民族地區實現高質量發展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呈現為一組辯證互動的邏輯。實現高質量發展,能夠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具體路徑,它可以使邊疆各族人民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中真正體驗得到平等性、同一性和共享性,從鑄牢中華民族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共同體意識等維度來共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又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推動力,它能使邊疆各族人民凝聚共識、統一力量,通過政治建設穩定性的增強、經濟建設協同性的提高、文化建設凝聚力的增加、社會建設有效性的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整體性的提高等,為邊疆民族地區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推動力量。
2020年06期 v.37;No.193 12-17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10K] [下載次數:99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26 ] - 柳翔浩;
人類文化命運共同體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國家文化安全的戰略考量??缇趁褡宓貐^國家文化安全教育要以此為旨歸,充分調動和利用國家、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教育因素,延伸邊境地區教育場域空間,形成全方位、立體化和多維度的"育人共同體"??缇趁褡宓貐^國家文化安全"育人共同體"的實現要具備三重構筑邏輯。以多元育人為愿景的目標邏輯;以合力共育為框架的結構邏輯;以耦合化育為驅動的運行邏輯。此共同體是一個外在互動和諧與內在精神統合的有機生命體,是因應人類文化命運共同體之世界發展戰略的教育之道;是在遵循國家文化安全教育內在特質的基礎上對跨境民族進行國家文化安全教育的整體性設計與協同性推進。
2020年06期 v.37;No.193 18-24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682K] [下載次數:25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20 ]
- 王美;陳興貴;
鑒于當前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面臨的諸多困境,活化被認為是實現傳統村落保護和利用雙重目標的重要途徑。整體活化是維持傳統村落作為生產生活綜合性空間的必然選擇,是延續農耕文明整體性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傳統村落整體保護與化解可持續發展中諸多矛盾的有效手段。傳統村落活化應著眼于村民、農業、經濟、旅游、景觀、文化、機制等七個維度,構建具有高度整合性、綜合性和關聯性的整體活化體系。通過七個維度的活化,培育內生動力,維系"農性"本質,夯實物質基礎,突顯文化魅力,營建宜居環境,提升經濟價值,完善治理機制,使傳統村落煥發新的活力,全面恢復生產生活活動,繼續為人們提供豐富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產品。
2020年06期 v.37;No.193 25-33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37K] [下載次數:61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17 ] - 彭福榮;
中國境內諸多民族舉行的儺祭,整合了說唱、面具、音樂、舞蹈等元素,形成了表達宗教虔誠、交流生活經驗、傳承生產知識和寄托理想情趣的儺戲。因此,理解中國多民族的儺戲的發生,理應回到儺祭場域。巫師表演儺戲,從驅邪逐疫轉向酬神娛人兼容,是從宗教性表演酬神逐疫轉向舞臺展演歷史變遷和社會生活的發展過程。其中,面具想象建構了宗教神祗,形塑和固化角色形象;音樂和舞蹈在說唱基礎上,實現事神娛人的匯融,提高了儺戲的藝術性。
2020年06期 v.37;No.193 34-40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37K] [下載次數:14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18 ] - 滿珂;劉春艷;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由于民族研究領域盛行"分族撰史""分族寫志"等研究范式,致使各民族之間歷時久遠且密切的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現象在一定程度遭到忽略。甘肅省臨潭縣是一個多民族雜居區,通過對該區域內多個民族社會生產、生活具體情形的調查分析,不難發現,生存于這一地區的多個民族在適應自然環境并保持文化特性的同時,在經濟生產、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密切交往交流,文化上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建立了和諧共生的族際關系網絡,是多民族間交往交流交融的典型事例。
2020年06期 v.37;No.193 41-47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317K] [下載次數:21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24 ] - 安宇;
"上學可以找到好工作、可以考公務員、可以獲得更多收入",這是當下三江源地區藏族較為一致的認識,因此,讓孩子能正常上學成為這一地區藏族愿意接受生態移民搬遷安排的重要原因。在當地基層干部的敘述中,學教教育不僅能對移民的生活產生重要影響,而且能夠緩解地方生態環境恢復重建及扶貧脫貧的壓力。對該地區藏族的調查研究表明,學教教育的優點、寺院教育的不足以及家長的反思性經驗是移民重視學校教育的重要原因,藏族生態移民教育認知的變遷體現出調和學校教育與地方性知識之間的關系的重要性,而潘光旦先生的"位育"概念對此頗具啟示價值。
2020年06期 v.37;No.193 48-53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21K] [下載次數:16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21 ] - 張婧璞;
西藏傳統婚姻形態受階層內婚和血緣外婚的影響,民主改革前,處于底層的藏族漁民婚姻受到限制。在俊巴漁村內部,漁民與皮匠階層內婚,婚姻締結保證村內兩種生計模式的延續。西藏民主改革從根本上變革舊西藏的政治制度,在改變漁民政治地位的同時,為其通婚圈的擴大奠定基礎。漁村傳統生計方式依賴交換與市場,為生計轉型提供了資金積累,并逐步在市場經濟中處于優勢地位。1950年至2016年,西藏漁民婚姻形態逐漸突破等級觀念的束縛,政治身份的平等、生計轉型和家庭收入的增加是影響漁民婚姻變遷的核心因素。
2020年06期 v.37;No.193 54-59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913K] [下載次數:9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15 ]
- 周愛萍;姚明月;
當前我國反貧困工作已經進入攻堅期,在主要矛盾改變的情況下,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社會工作與鄉村振興存在較高的契合度。以保持脫貧攻堅政策總體穩定為背景,充分利用社會工作參與鄉村振興之契機,運用社會工作研究方法,通過對寧夏回族自治區Y縣W村鄉村振興的實地評估,探索反貧困政策背景下社會工作介入鄉村振興的路徑。研究發現,社會工作參與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在農村社會生態及生活環境問題等諸多方面可以發揮倡導功能,保護生態環境,完善農村社會組織,實施教育扶貧,助力鄉村文化振興,培育鄉村振興人才。
2020年06期 v.37;No.193 60-65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13K] [下載次數:97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21 ] - 司靜波;王藝莼;
基于204戶建檔立卡戶的精準扶貧調查數據,運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實證檢驗家庭稟賦、生計負擔、政策支持和個人特征等因素與收入變化的關系,分析貧困人口收入數量和構成兩方面的變化并探尋內在邏輯。研究發現:家庭稟賦好、生計負擔輕、政策落實到位的建檔立卡戶收入增長的可能性和比例較大。家庭稟賦和政策支持對收入增加有顯著的正向激勵作用,而生計負擔因素對扶貧效果產生了抑制影響,醫療負擔、教育負擔及養老負擔對家庭收入增長具有"弱化"效果,但效果不顯著。以上發現可以為政府部門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促進農戶生計可持續發展以及絕對貧困向相對貧困轉變提供借鑒與參考。
2020年06期 v.37;No.193 66-71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484K] [下載次數:43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23 ] - 潘文軒;
防止返貧與新增貧困,是2020年后鞏固脫貧成果的重要任務?;诳h政府網站公布的扶貧對象動態管理信息數據,利用兩階段比例分層抽樣法估算了當前貧困地區返貧和新增貧困的總體水平,并對貧困增量及成因的結構性特征進行了統計分析,結果發現:2019年貧困地區的貧困增量相對規模已降至較低水平,新增貧困是貧困增量的構成主體,不同類型貧困縣的返貧與新增貧困程度差異顯著,疾病、殘疾與缺乏勞動力是導致返貧和新增貧困的三大主要直接原因。上述結論對找準貧困增量控制重點、提高防貧措施針對性有重要的政策啟示意義。根據統計分析結果,2020年后有效防止返貧與新增貧困需采取的對策措施為:保持扶貧政策的相對穩定性和連續性,加強對非建檔立卡貧困邊緣戶的扶持,健全貧困預防機制以降低貧困脆弱性,積極應對各種新貧困風險因素的挑戰。
2020年06期 v.37;No.193 72-81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210K] [下載次數:125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21 ]